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有研究指出江西的简称"赣"即来自古代侗族自称。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侗族(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州从江县龙图侗族春节
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几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北侗族,有100万多名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1]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侗族的箫、笛、芦笙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建筑中的代表有:风雨桥、吊脚楼。
创建者
- Christina lou
- 100% positive feedback
(Shenzhen, China)